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近年来,我校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秉承“明德、砺志、博学、笃行”的校训,扎根秦巴,艰苦创业,辛勤耕耘在各自岗位上,谱写了学校事业发展的壮美华章。同时,也涌现出了以全国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校教学名师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值此第32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将陆续汇编陕理工优秀教师风采录,供大家互相学习借鉴。
希望全校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好老师,为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最后,谨祝全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节日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党委宣传部)
【第二期】
把科研论文写满汉江两岸 把科技成果洒遍秦巴山川
———记我校李新生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
吴金涛 袁平夫
近年来,在陕西高校、科技界和秦巴地区很多企业,广为流传着陕西理工学院李新生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的事迹。李新生教授扎根秦巴山区30余年,始终把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常年累月努力工作,将个人利益乃至生死置之度外,在身患绝症接受手术之时还不忘将取自体内的恶性肿瘤带回实验室作研究标本。他不但在教学和科研上成果斐然,多次获奖,而且积极主动为政府和企业作咨询,为政产学研牵线搭桥。他甘为人梯,扶持后学,培养带领出一个由青年教师、博士组成的科研团队。十多年来,李新生教授和他的团队在科研立项、发明专利、著书立说、产学研合作开发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为秦巴地区经济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们用自己的热血衷情乃至生命,把科研论文写满了汉江两岸,把科技成果洒遍了秦巴山川。
李新生教授在山区考察调研
我们就是喜欢这些能干事的博士
2013年11月8日,四川巴中市通江县,李新生教授一行八人来到一个叫烟溪的地方。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考察陕西理工学院与巴中科创中药产业集团合作的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对通江天麻产业发展进行实地调研与指导。
秋天的通江潮湿阴冷,刚刚下过一场暴雨,道路泥泞。已是晚上八点多钟,山野里刮着阴风,大家有些犹豫。这时候,只听李教授斩钉截铁地说道:“走,上山!”李教授已年近六旬,且重病在身,连他都无所畏惧,别人还有什么话说!于是,大家和李教授一起,深一脚浅一脚摸黑上山。天又下起大雨,没走多远,衣服淋湿了,鞋子也沾满泥浆,有人鞋子陷进红泥里,半天拔不出来,有人看不见路,摔倒了,爬起来再走。就这样,不到三公里路,他们走了一个多小时。
山上有一座简易平房,是基地专家和工人临时休息、吃饭的地方。大家在房子里生了一堆火取暖,架起几支横杆烘衣服。不一会儿,几个年轻老师就睡着了。李新生看着自己的同事,心里既疼惜又惭愧。这些年轻人,有的刚刚成家,有的才做妈妈,为专业特点决定,受时代使命感召,他们跟着他从课堂走向田野,投身社会实践,四处奔波,没明没黑。在野外自己动手烧水煮饭,时常吃的是夹生饭;在山里感冒拉稀,缺医少药,不能得到及时救治;有时为了采集一个理想标本,穿荆棘、攀悬崖,以身犯险;与企业合作,上赶着求人,勉力而为……类似经历,不知有过多少次。好在这一切都挺过来了,如今,像巴药集团这样的合作项目,就是对他们辛苦努力的回报,再苦再累也值得了!更让他感到安慰的是:一路奔波,同行的年轻老师们毫无怨言,说明自己多年来的谋划和布局得到了老师们的理解与支持,学校发展也是后继有人了。
面对此情此景,科创集团向导小徐感动不已。他对李教授说,“今天让你们受苦了!你们真是拿我们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来做!”的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教授和他的博士团队就是科创集团的“巴药人”,为“巴药”的发展做出了无私而又重要的贡献。
第二天天一亮,大伙儿纷纷下地,按照各自分工,对天麻的生长、管理、培育等情况进行查看和询问,并作出详细记录,一直忙到中午时分。临别时,小徐激动地说:“我们就是喜欢你们这些能干事的巴药博士!”
拾到篮子里的都是菜
陕西理工学院地处秦岭巴山之间,生物资源丰富而又独特。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安一些条件优越的部属高校的老师就背着行囊,翻山越岭来此调查研究,采集标本,建立研究基地,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而处于本地的生物专业却一直在此方面无所作为。
李新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1998年,他接任系主任后,带领全系老师梳理历史,查找差距,更新观念,明确定位,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李新生认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找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所在。他提出:名校就像正规军,国家队,而我们这样偏僻的地方院校就像游击军,地方队;正规军打大仗,服务国家大战略,游击队就要打小仗,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急切需要。应当把焦点投向我们所在的秦巴地区,服务秦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社会服务中凸显自身价值,实现专业和学科的跨越式发展。本区域素有“生物基因库”、“天然药谷”之美誉,药用动植物和矿产资源有1600多种,占全省77%;国家确定的364种中药材,汉中有280种,占76%,我们要看到秦巴生物资源的独特价值,以最大的热忱去关注政府需要什么,产业界想什么。我们不能等着人家把项目送上门来,要主动出击去找项目,找事做。拾到篮子里的都是菜,不管事大事小,小项目做成了、做好了也能产生大效益。
认识明确后,李新生教授带着有专业特长的老师,来到汉中市及其下辖各县,推介生工学院的科研力量,洽谈合作项目,引导大家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他马不停蹄地四处奔波,为政府和企业作科技咨询。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在汉中以及周边地市打出了一片天地,找到了一批有价值的合作项目。
汉中市洋县盛产黑谷,1980年代就建成了黑米酒厂。但由于工艺水平不高,消费观念不对路,企业一直处在濒临倒闭的边缘。李新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黑米色素机械化生产工艺研究”转让给该厂,并物色专业对口、科研能力强的老师组成科研团队,对企业进行生产指导。他自己则到企业宣讲学院的科研优势,讲黑米酒的新工艺,讲市场前景,同时到政府主管部门做公关,争取政策支持。就这样,历经一年多时间,终于使该项目实现了由实验室向生产一线的转移,不但救活了一个厂子,还起到了科研服务产业的示范作用,增强了老师们的科研热情和信心。
秦岭深处的留坝县已有40多年西洋参种植历史,但因为没有深加工工艺,产品一直在低端徘徊。李新生和项目负责人陈德经及团队成员冒着酷暑严寒,考察,论证,实验,洽谈,经过多年辛勤工作,帮助留坝县佳士森中药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完成产品技术升级,其合作项目“仿生态西洋参保鲜技术开发及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公司生产的保鲜西洋参、西洋参果酒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团队与巴中科创中药产业集团的项目也是历尽甘苦,最终收到良好效益。
十几年下来,李新生和他的科研团队逐步壮大,科技成果越来越多。由曹小勇负责的“双低菜籽脱皮冷榨绿色食用油产业化”、刘开辉负责的“秦岭珍稀药用植物内生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王杨科负责的“大鲵控温高效规范化养殖技术”、张羽负责的“香型优质稻米产业化技术与应用”等项目,已经在多家企业推广利用。团队为陕西汉中市、四川巴中市和广元市政府部门作科技咨询30多个,与两省三市十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产生经济效益100多亿元。用李新生的话说,他们的菜篮子越来越丰富。
攥紧拳头,打出去才有力量
在多年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李新生深切体会到: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做成事,一定要团队协作,充分调动广大老师的积极性,攥紧拳头,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发挥个人所长,使工作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同时,作为生工学院院长,他必须协调好教学与科研、个人与集体、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等多种关系,否则,势必会影响学院整体发展。
任职生工学院院长后,李新生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撤销教研室,以二级学科和相关专业为核心,组成六个学科。这六个学科既可以根据需要,分别负责日常教学与管理,又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科研团队,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这一改革使得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更加密切,老师既要搞好教学,又要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学科前沿,培养创新精神,担子虽然重了,但效率提高了。实践证明,这一从机制体制上进行的改革举措,对于教学、科研都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
最让李新生牵肠挂肚的,就是团队建设。经过长时间思考和规划,他慎重提出生工学院科研发展的“五个一工程”,即选一个人,建一支队伍,搭一个平台,培养一批人才,出一批成果。他将此形象地概况为“大家变小家,小家合一家,共建一个家”。具体来说,就是选拔一个好的学术带头人,组成一个科研团队,以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依托,指导学生实践,申报科研课题,寻找合作项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科研和动手能力,又使教师科研能力与指导水平得以提高,人才培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一些教师的怀疑,李新生反复给大家讲道理:把生工学院这个“大家”分拆成若干个“小家”,目的不是要分散力量。一个学科和一个团队就是一个小家庭,大家就是要合力去做事。每个学科、团队发展了,生工学院这个大家庭也就建设好了。形成合力,我们的拳头打出去才有力量。建好生工学院这个大团队,我们才会有综合实力,在地方上才会有影响,才有事可做。
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可以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十几年来,生工学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成效与社会声誉显著提升,教师个人发展一片光明。
科技界的活雷锋
李新生明白,一个能做事的团队是“带”出来的,他必须身体力行,开拓进取,引领发展。他不光要把一个个团队组织起来,还要把团队成员带进实验室、工厂车间和山间田野,带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让老师们尤其是博士和年轻教师大展拳脚,实现抱负。
为了带出优秀团队,李新生既当开路先锋,又当铺路石。他根据生工学院科研力量现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积极任用年长的学术骨干,又竭力提携后辈,让他们在科研和服务社会的第一线大显身手。比如,陕西省汉中GAP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杨培君、陕西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邓百万、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德经、现任生工学院院长霍科科以及张志健、吴三桥等人,先后在各自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国家保鲜工程中心秦巴工作站站长党娅、陕西理工学院秦巴红茶研究所所长傅静、秦巴食品资源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江海以及蒋景龙博士、孙海燕博士、陈琛博士等人,分别成为科研团队或研究平台带头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得到过李新生的扶持和帮助。在做产学研合作项目“桔子酒生产技术及产业化”时,李新生带着几位老师忙前忙后,日夜兼程,亲自撰写相关材料,与省科技厅联系,保证了项目圆满完成。陈文强是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教学科研业绩突出,由他负责的“秦巴山区猪苓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项目,也是由李新生牵线搭桥,费尽周折而落实下来的。可以说,李新生在每个项目中都投入了巨大的心力。
生工学院教师中有一多半是年轻人,近些年又引进三十多位博士,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学院未来发展。为了让他们尽快成长,李新生倾尽心血,甘当人梯。1995年,吴三桥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李新生发现他勤奋、踏实、肯做事,就有意识地培养他。当时申请资源生物省级重点实验室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他把申请报告交给吴三桥做,自己从早到晚吃住在办公室,除了对项目进行整体把关,还重点指导吴三桥撰写报告。吴三桥写一稿,他改一稿,反复修改,手把手地教,直到最后完成。如今,吴三桥已成长为一名教授、硕士生导师、科研团队负责人。
已被提拔为副院长的年轻女教师徐皓满含深情地回忆:李老师曾经耐心地给她指导实验,指导她主持科研项目。类似通江烟溪那样的项目,他总是让年轻人担当重任,获取利益,在事业上尽快成长成熟。徐皓说,院上的年轻人差不多都得到过李老师耳提面命,从李老师身上学做人、学做事,受益匪浅。
对年轻博士,李新生倍加关怀。他常常鼓励博士们:“好好干,出了问题我负责!”新进博士科研经费短缺,他就从自己的经费中划拨一些,让他们先干起来。做科研项目,他带上博士,从信息、公关、论证,到实施、结题、推广,全程进行传帮带。2013年10月,学院申请到汉中市发改委项目,他和博士们一起,做项目论证和规划,经常陪着大家熬到后半夜。博士们感动之外,又激发出巨大的工作热情。
李新生不计个人名利,满怀热情提拔后学扶持新人的精神感染了身边每一个人,他的事迹传遍秦巴山川。原陕西省科技厅厅长曾在汉中市科技工作会议上说:“李新生就是科技界的活雷锋!”
最牛病人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持续不断的工作节奏,长年累月不分昼夜的工作习惯,到底还是打垮了李新生,他病倒了。
2007年3月8日,在强忍腹内疼痛连上四节课又作了一场专题报告之后,李新生被同事和学生强行送进医院。
医生初步诊断是一个大小为18×11×8的恶性肿瘤。面对这一结果,大家又吃惊又难过,妻子当时就哭了,李新生却笑着说:“数字还挺吉利。”闻讯后,学校领导立即指示:要尽全力救治李教授!医院高度重视,很快组成专家小组,讨论医疗方案。
李新生从医生口中听到:“囊肿或间质瘤”一词,马上让研究生和博士们去查阅国内外所有“间质瘤”的资料。弟子们将500多页资料打印出来,订了三大本给老师。根据这些资料,李新生在病榻上开始研究“间质瘤”这个病,很快,他又成了这个病的专家,大夫也坦然与他讨论病情,遇到问题向他咨询,他还亲自参加会诊和手术方案的制定,这在医院历史上前所未有。
为了治病,李新生要转院去北京。临行前,他对妻子托付后事:“我这一去十有八九就回不来了,你要坚强一些,把女儿照顾好。你们就当我出远差了。”他又把总支书记陈文强、副院长杨培君叫来,针对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团队建设等问题,谈成效,谈现状,谈远景规划,一谈就是一个多小时。他拜托大家,一定要把各方面事情做好,不辜负领导、老师和学生的期望!他说:“我做了一点事,有的做得不够好,有的才刚刚开始做,希望你们继续做下去!”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很快给出了诊断结果———消化道恶性细胞间质瘤,一种罕见的癌症。他跟医生讨论病情,其专业水准直让医生啧啧称奇。4个多小时的手术过程中,他身上插满管子,内心却非常淡定,只是想着:若能拔掉一根输液管,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老天有眼,凭借医护人员的高超医术和精心护理,李新生一天天好起来了。出院时,他向院方提出将那个肿瘤带回学校,他要用自己的身体、生命为教学、科研积累资料,提供标本。
李新生躺在医院时,学校正面临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千头万绪,责任关乎全局,他不能撒手不管。他通过电话,对生工学院各项评估工作进行指导。回到学校,身体虽然还很虚弱,但他又风风火火地投入工作,劲头丝毫不亚于健康人。
非常之人必有非凡经历,命运总是给强者设置更多磨难。李新生常常主动向别人讲述他的病情和神奇经历,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仿佛是在笑谈别人的故事。从他的笑声中,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达观向上的意志品质,面对死亡的坦然从容,更有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英雄主义情怀。大家一致称他为“最牛病人”!
在汉中这个地方也能做成事
1982年从西北大学生物系毕业时,他作为班长,本来可以去中科院西安分院计划处做官,可以去西农大或留校任教,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去到或留在这些地方。后来,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系要人,经老师推荐,李新生欣然来到汉中,成为一名教师。他想,自己在哪里都是教书育人,都是干事业,秦巴地区独特的生物资源,正可以让自己施展抱负。
经过十多年的学术积淀,李新生逐步掌握了秦巴生物资源的历史和现状,改革开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势,让他找到了报国之门。在他看来,秦巴地区是一个生物资源富库,其中大量食品、药材资源尚待开发。自己离它最近,又有专业优势,所在学校虽然名气不大,又地处偏僻,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学科特点。只要扬己所长,避己所短,合地方特点搞科研,把实验室搬到山间,从讲台走向田野,学用结合,研用结合,就一定能在社会服务中壮大学科,给自己的专业扬名。
生工学院老师普遍评价李院长既善于从大处着眼高处布局长远谋划,又不尚空谈勇于实践躬行实干。的确,李新生就像拼命三郎,敢闯敢干,不舍昼夜,把自己的高远规划落实在一个个项目、一个个科研成果当中。2011年省级重点实验室评估,这是一项涉及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全局性工作,如果通过验收,可以极大地促进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从接到通知到接受评估的二十多天里,李新生带领十几位老师吃盒饭,睡沙发,从早到晚开会、总结、做材料,一熬就是凌晨两三点,一个个都熬红了眼。等材料完成,正好是申报限期头一天的晚上。半夜十二点多,李新生和几位老师去西安送材料,终于赶在早八点前送到评估会场。之后,车过杨凌,李新生回家看看父母,几位同事都惊讶:多少次到西农大办事,都不知道院长家在此地。李新生到家只坐了十几分钟又起身赶回汉中。近二十年来,这样的场景不知有过多少次,为此,李新生也一直对家人心怀愧疚。
2012年下半年,科技统筹项目论证。跟往常一样,李新生和老师们又是加班加点做项目总结。他身先士卒,拖着日渐沉重的病体,跟大家一起讨论、规划,经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钟。他和年轻教师谈心,鼓励他们尽快成长。他跟学术带头人交代,要把队伍带好,多做事,快发展。他说:“汉中就是我们的家,就是我们的阵地,就是我们专业和学科发展的依托。我们不能瞧不起这个小地方。非但如此,我们还要把科研论文写满汉江两岸,把科技成果撒遍秦巴山川。”他还说:“地方上拿什么来衡量我们这个专业?那就是看你能为人家做出什么来。所以我们不能懈怠!”这件事情忙完不久,李新生沉疴再犯。他知道自己这次凶多吉少,去北京再次手术前,他召开专门会议,布置重点实验室验收事宜,直到病床上,还在用电话指导工作。在北京,医生告诉李新生,全国跟他同期患同样病的,目前只有他和另一人存活下来。他的病情已经十万火急,肿瘤已经长满腹腔。但李新生非但没有对死亡的恐怖,反而感到欣慰:自己开拓的事业后继有人,秦巴山川、汉江两岸,校地合作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有一次,为了完成一个项目论证,李新生和近20位老师连续三周连轴工作,没有周末,吃不好睡不好不能回家。老师们由于工作压力大,自身生活困难无法解决,有的就心生怨言。他知道大家辛苦,收入也不多,可时不我待呀!再不这么干,教学科研怎么上台阶?再不这么干,我们就会进一步被边缘化,饭碗恐怕都会丢掉!同事们也理解他的苦心,又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因为他们觉得,如果离开,自己无法面对这位身患绝症、经历过两次大手术的院长。
李新生用自己的苦干和成绩印证了他自己当初的想法:是金子哪里都能发光,在汉中这个地方也能做成事。
把科技成果洒遍秦巴山川
2013年,李新生卸任生工学院院长职务,将接力棒传给了年轻人。然而,他比以前更忙了。找上门来的企业越来越多,要完成和推广的科研项目成倍增加;他要给本科生和硕士生上课,他还兼任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主任。同事们都说,除了出差,老李实验室办公室的灯夜夜都亮着。
李新生认为,陕南柑橘量大质优,但柑橘企业零散,产品处于低端水平,必须整合柑橘资源与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才能做大做强。在他四处奔波,多方努力下,2013年10月,由陕西理工学院牵头,携手陕西城固酒业有限公司、汉中泛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组建了柑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的建立,对柑橘新品种引进、筛选、防病脱毒、保存与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保证。
李新生认为:对汉中而言,绿茶发展已到极致———“汉中仙毫”绿茶已获巴拿马国际金奖,而作为我国纬度最高的红茶种植区,红茶研发仍有很大空间。这样,他又找到了科研创新的新天地。2014年4月19日,陕西理工学院举办首届汉中功夫红茶茶艺培训班,李新生以秦巴红茶研究所所长身份为学员们授课;5月22日,陕西理工学院女子茶艺队应邀参加中国东西部贸易洽谈会暨首届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博览会茶艺表演;5月27日,由秦巴红茶研究所研发的汉中首款高端工夫红茶“汉山红”在汉中茶城举办的赛茶大会上一举夺魁。
2013年8月,李新生团队出版两本著作:《陕西汉中食品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报告》和《陕西汉中食品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汉中市委副书记魏建锋说:该书“对汉中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2014年5月,李新生团队55万字的新著《陕西柑橘资源与产业化开发研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家柑橘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单杨认为:“该书以全球柑橘产业发展为背景,融合政府、企业、学术界食品产业发展新理念,从土地到餐桌,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陕西柑橘产业发展历史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系统梳理,对陕西柑橘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是陕西柑橘产业开发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对陕西柑橘产业发展、秦巴贫困山区脱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寒来暑往,李新生和他的科研团队把一项项科技成果送进车间和地头,有的成果已经上了百姓餐桌,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
十多年来,李新生和他的科研团队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作科技咨询40多次,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30多个,取得一大批产业化开发研究成果,涉及到特种稻、茶叶、柑橘、大樱桃、食用菌等食品资源开发,天麻、杜仲、山茱萸、西洋参等保健功能食品开发以及粮油食品、薯类食品、水产食品开发等方面。这些成果有的国内领先,有的达国际先进,创造经济效益近百亿元,提供就业岗位7000多个,为秦巴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汉中市科技局长李向东曾多次对企业家们说,“有事就找李新生教授,他能帮大家解决问题”。
产学研合作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也提升了专业与学院影响力。十多年来,李新生和他的科研团队获得发明专利10多个,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多项,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多部,其科研平台在同类院校中遥遥领先,地方政府和企业纷纷找上门来,科研项目做完一个又一个,其他高校到陕南来搞研究,也要先找他们“拜码头”。
秦巴莽莽,汉水汤汤。在这片中国地理版图的心脏地带,曾经演绎了金戈铁马的两汉三国活剧。张骞、蔡伦,栈道、雄关,历史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而英雄勤奋开拓的精神已镂刻在秦巴人民的灵魂里。可以相信,有秦巴生物资源的天赐,有家国情怀的激励,有发展方向的引领,李新生和他的团队一定会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谱就新的华章,铸就新的辉煌。
李新生教授在生物柴油生产车间指导
李新生教授和科研团队在实验室开展研究
李新生教授和科研团队部分成员研究桔子酒生产新工艺
下一篇::情系母校,不忘师恩——电子821班毕业30周年聚会在我校举行
- 我院隆重举行庆祝2017元旦晚会
- 校向导慰问援疆教师
- 军训汇演展英姿 深大学子显风采——
- 学院在首届“宁夏高校大门生语言风采大赛”中获得好成绩
- 黉舍汪敏教授应邀为心理教研室全体教师作专题讲座
- 黉舍举办2016年新进教师培训班
我有话说
成人高考
最新文章
- 1安康学院召开2017年国家天然
为了提高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质量......
- 2文传学院的2016
2016年是中文系改为文学与传媒学院的起始之......
- 3安康学院召开校级向导班子民
12月29日上午,我校校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在......
- 4安康学院2016年教育实习工作
按照学校教学工作总体安排,我校2016年教师教......
- 5政社学院的2016
2016年是安康学院“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1我校举办“2016新春名家讲坛”
3月25日,由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和陕西省宏观经...
- 2范代娣教授荣获“闵恩泽能源化工
12月14日,第二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r...
- 3学校搭建网上平台服务学生缴费
本学期开学报到期间,我校首次使用网上支付平...
- 4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图书馆副馆长
近日,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中心首任总统图...
- 5威廉·恩道尔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并
8月30日上午,我校在太白校区举行仪式,聘请美...